补齐经济短板关键在扩大有效供给
发布时间:2016-03-03    浏览次数:3393

【新闻来源:中国政府网

中国已经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

今年全国两会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而随着五大发展理念、五大经济任务的提出,由此引发的很多热词必定成为今年两会政协委员的热议话题。其中发力供给侧,瞄准补短板就是一个重点。

那么,补短板到底补什么?怎么补?侧重点在哪里?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对此建言献策。

短板重点体现在五大领域

着力补齐短板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之一。不过,补短板究竟要补哪些短板?要还哪些欠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列出八大短板: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如要解决结构优化调整缓慢、增长新动力不足、投资需求降低等问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如要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三是民生建设的短板,如要解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四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短板,如要解决城乡差别较大等问题;五是环保生态建设的短板,如要解决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不到位等问题;六是科技创新进步的短板,如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等问题;七是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如要解决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等问题;八是防控金融风险的短板,如要解决对金融风险发现、预警能力薄弱等问题。

钟瑛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短板重点体现在产业经济、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环境建设等领域。过去我们在产业等领域留下了很多欠账,一些短板亟须补齐,否则必定给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留下无穷隐患。

“中国经济中的短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局限所带来的,一种是由体制机制的障碍带来的。前者如因为我们的研发投入不足、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而缺乏关键的高技术产品供应能力,如发动机系统、精密控制系统、关键材料等;后者如因为行政垄断,某些现代服务部门发展不足、供给短缺。再如因收入分配制度缺陷,导致普通老百姓有效需求和消费不足,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扩张和产业结构升级。”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的来看,中国经济中的短板有四类: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消费能力、环境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峰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补短板要补体制的短板、制度的短板、供给的短板、改革的短板、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的短板,更要补民生的短板。

“补民生短板包括文化教育的短板、医疗卫生的短板、养老保险的短板、社会保障的短板等方面。教育短板又包括像幼儿教育的短板、特殊教育的短板。”刘峰表示。

补短板的根本办法是改革创新

短板如何补?201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出了补短板的“药方”:通过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等方面扩大有效供给。简言之,就是要靠供给侧的改革补上各种短板,给供给侧改革实现途径做“加法”,不断扩大有效供给。

“有效投资是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供给因素。”钟瑛认为,只要是在产业升级、技术方面加强投资补短板、提高劳动生产率,或是补足基础设施瓶颈的,这种有效投资不意味着会造成产能过剩。比如,城际铁路、地铁、地下管线,以及互联网、教育、医疗、文化设施等新一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一系列的重大项目的有序推进,都将是国内短板项目建设的下一步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贾康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补短板就是要增加有效供给。必须要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维,不是靠政府大包大揽。治理就是调动一切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通过管理和自管理、组织和自组织、调控和自调控来解放生产力。如果不能调动动力,补短板就很困难。

钟瑛指出,当前是补短板最为有利的时机。因为在经济过热的时期,投资容易遭受生产资料紧张、投资成本高企、投资政策收紧的多重约束。而在当前经济放缓的背景下,融资环境相对宽松,主要投入要素价格持续下行(比如国内外钢铁、水泥等重要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行),同时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战略的加快推进,投资领域的政策红利正逐步释放,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这些对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较为有利。总之,当前在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传统行业技术改造、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等领域仍蕴涵着巨大的投资需求。要看到,有效投资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经济补短板的重要抓手。因此,应牢牢抓住当前补短板的最有利时机,时不我待。

“解决补短板的根本办法是改革创新。比如,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税费负担、降低资金成本,必须减少行政审批,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必须改革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才能解决‘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问题。总之,补短板方面,在公共服务领域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医疗和公共交通服务,在产业领域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这些都大有文章可做。”钟瑛指出。

钟瑛表示,当前,至关重要的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补短板是做“加法”,其本质上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只有进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不失时机地进行技术创新,才可能有效推动这次重大的结构性改革。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补短板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为我们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刘峰也持同样观点。他表示,做“减法”阻力很大,谈何容易。而补短板做“加法”是增动力,既可短期见效,更有长期效能。比如养老制度改革要为老百姓减负,就可以从降低缴费率做起,要从见效更快,风险小,阻力小的短板补起。还有一点,补短板会使结构更加平衡。

“当务之急要补能量、补士气、补活力。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重在激励,创新要力量。当前,表面上是压力大,实际上是动力不足。补短板重在增强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刘峰认为。

而刘志彪则建议从三方面补短板:一是发展战略需要转型。因为战略决定体制机制,后者决定发展状态及效益。过去我们的发展战略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现在必须逐步地转向“扬长补短”,实现引领发展。因为,我们发展到一定程度,上述这些短板是“避”不开的,如果刻意要继续“避短”,那么你不仅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会对发达国家产生严重的依赖,而且也无法维持强势发展的格局。如我国经济总量处于世界第二位后,在技术上发达国家不会让你再去学习、模仿和反求了,必须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和形成自主品牌,否则人家就会用知识产权起诉你,或者向你收取超高额的技术转让费用,或者干脆不给你供货。总之,这些短板它会永远会卡你的脖子。

二是战术方面的即补短从哪些方面发力?还是要回到形成短板的原因方面来分析。对于因发展水平不同而带来的一些短板,关键是要逐步扬弃“后发战略”,在某些领域积极采取“引领性战略”或“先发优势”战略,这要求更大幅度地提高R&D占GDP的比例,更大规模地积累、激励人力资本形成,更积极有效地改善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和改革科研体制。另外,服务业中的现代生产者服务部门,如研发、设计服务、工程技术服务、培训、咨询服务等,也是我们的短板,发达国家生产者服务业占服务业比例已经高达70%,而我国不足40%,这个部门由于关系到企业竞争力,而且也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因此大力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重要且关键的选择。

三是对于因体制机制障碍原因形成的短板,则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如服务业中的公共服务业,优质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在我国长期处于垄断地位,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因此在普遍的产能过剩中,只有这些行业被垄断利益集团分割,导致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影响了社会公正和公平。

补短板重在政府的制度供给

补短板非一日之功,需要循序渐进,排出优先序。

刘峰认为,补短板不能“四面出击”。首先,要补民生。老百姓更关注健康、养老、生命和生活的质量,环境的质量,因此这方面政府要提供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其次,补短板要从社会保障做起。“减法”做到哪里“加法”就要做到哪里,去产能去到哪里,社会保障就要补到哪里,公共服务就要补到哪里。再次,要补改革的短板。一是政府改革要加快推进,二是国企改革是货真价实的供给侧改革,再也不能拖延。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最后要补服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可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

刘峰认为,补短板重在政府的制度供给。而简政放权,政府自身改革则是制度供给的重中之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本届政府改革的亮点,动了真格,用了实招,取得显著成效,但放、管、服三者不能等量齐观,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只是手段,优化服务才是政府改革的真正目的和价值所在。创新不只是政府自身创新,而是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搭建平台,让企业创新、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

“当务之急是要把浪费在产能过剩行业的资源(实物资源、信贷资金、市场空间等),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引导到国民经济的短缺行业,加大这些部门的投入和供给。如有些生产性的过剩房地产,可以改造为居民消费服务业、旅游用房资源等。再如,与其花费大量金钱在过剩产能部门,不如多建一些优美的医院和校舍,用于提高医生福利和中小学教师工资,使他们更加安心提升本职工作水平。”刘志彪指出,补短板的另外一个近期的重点,是要加速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在这方面多投入点,除了广受老百姓欢迎外,还可以起到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