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多措并举稳增长,经济保持平稳发展,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7.25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一,增长8.0%,人均生产总值6.7万元;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2093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64.76亿元,增长12%。
在这其中,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省内的区域经济发展有别于往年。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速预计将超过粤东西北0.4个百分点,这是2009年以来珠三角增速首次“反超”相对欠发达的粤东西北。此前从2008年起,在“双转移”、粤东西北振兴战略的带动下,广东欠发达区域高速崛起,连续6年增速超过珠三角。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首次出现的‘反超’现象,表明珠三角经过持续调结构,经济质量出现明显变化,创新驱动已经初步成型。”最新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稳居内地第二,仅次于北京。广东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珠三角有创新活动的企业25610家,占全省调查企业中有创新活动企业的81.3%。
“创新驱动”成为珠三角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过去一年,中央有关部门在广东安排的52项改革试点全部启动,其中4项已顺利完成,包括投资便利化、财税金融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
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认为:“2015年,广东省牢牢抓住创新驱动,抵挡住了全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企业在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等方面依靠创新的力量稳步发展。同时,广东各地市的经济发展多点开花,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广东提速:遇到问题早,处理问题早
时代周报:2014年广东GDP增长是7.8%,2015年全国经济增长下滑,广东省的GDP增速反而比去年要高,这是什么原因?
陈鸿宇:从数据上来看,2015年全国经济走势都是从上向下走的,但广东省四个季度的走势却刚好相反,从第一季度的7.2%逐步向上走。虽然8%的增长速度在全国范围内来看也只算是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是作为一个经济总量第一,对全国GDP增长起到支撑作用的省份,广东能取得这样一个成绩也是来之不易。实际上,广东省所面临的问题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其他的沿海省市相差无几。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比较早、比较快的省份,在进入新常态后,遇到问题也同样比较早,因此广东对于发展上存在的问题认识得比较及时和充分。
综观整个2015年,广东省之所以能够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省委省政府在宏观层面统筹各方面力量去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其次,广东省看清了自己在经济方面面临的挑战和短板,提出了重点抓创新驱动。可以说,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省在创新驱动方面抓得比较早也比较实,从去年年初开始就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文件,在创新驱动的目标、创新主体的培育和各项激励政策等多方面发力。创新驱动也被广东省确立为核心战略和各项工作的总抓手。
具体来说,创新驱动体现在制造业领域就是技术改造,抓信息制造业;在服务业中抓现代服务业,抓“互联网+”,提高这些战略新兴产业的比重。在2015年,效果逐渐凸显出来。出现了老的存量得以改造升级,新的增量逐渐发挥支撑作用的局面,避免了新老脱节的现象。
除此之外,创新也体现在了制度层面。在体制建设改革方面,广东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比较早。从2012年开始,广东省就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推进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改革在这几年不断落实,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方面都较大地激发了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与此同时,在中央“一带一路”战略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引领下,广东省的开放格局也由原来的单向开放发展成双向开放、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广东目前引进外资和资本走出去的比重基本相当,从引进外资大省转化成了资本输出大省,许多企业走向了境外。
此外,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始发力,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由珠三角这个单引擎变成了双引擎。粤东西北地区的短板逐渐补上,全省协调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整个发展格局更加合理。
时代周报:从数字上看,民营经济在2015年的表现比较抢眼。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广东省的民营经济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陈鸿宇:实际上,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快是在国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背景下才显得比较明显。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民营和国有经济在去年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都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只是在这当中,民营经济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比较强。
此外,在过去几年,广东省一直有对民营经济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进行引导,所以,因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
时代周报:就广东的民营经济而言,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制造业,而制造业却是受到经济大环境冲击最大的行业,以东莞、深圳为例,全年都有工厂倒闭的新闻。为什么民营经济反而增长最快?
陈鸿宇:广东省的民营经济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在应对新常态和国内外市场变化时比较灵敏。在民营经济中,一般很少出现产能过剩、库存过多从而需要去产能、去库存的现象。它们可以选择通过停产、转产等方式进行改变。但是像国有企业涉足的化工、钢铁等领域想要尽快调整则比较难。
所以说,虽然看到民营经济好像有一些倒闭了,但是不断又有新的出来,可能在东莞的倒了,在佛山的又出来了。工厂倒闭只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不用政府过多担心。尤其对于广东省而言,工厂倒闭已经经历很多,应对的措施也相对完善,只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就好。
时代周报:那么在制造业受到冲击、不少企业选择停产或转产的状况下,广东省的制造业结构和整个产业布局是否发生了变化?
陈鸿宇:就整个制造业而言,广东省在2015年的发展并不十分理想。尽管说,宏观层面已经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推进力度,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还是高过制造业两个百分点左右。在珠三角的核心地带,退二进三是一个必然趋势。所以即使是制造业大市东莞,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制造业。
东莞的产业比重中,服务业已经超过了制造业大概十多个百分点。东莞在外界看来一直是制造业大市,但其实它也是服务业大市,我们不能期待它一直制造下去。像它的东城区、南城区、虎门等地早就应该退二进三了。认为东莞只应该发展制造业,服务业要交给广州和深圳去发展,这是一种误解。
相对于深圳而言,东莞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以前的经济结构是以外向型的出口加工产业为主,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比较弱,人才也比较缺乏。我最近听在当地调研的人说有一个院士想要在东莞找几个人一起研发机器人,但是根本找不到人。
所以,对于东莞而言,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今后的发展模式不会像深圳一样,也不用像佛山一样大量地“机器换人”。
珠三角:全国经济回暖已在广深看到
时代周报:在“十二五”期间,广州市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1%。广州市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其自身产业结构的发展有何关系?
陈鸿宇:综观整个“十二五”,广州市跟广东省一样,2015年比2014年更加进步,而且质量也有提升。如果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话,全国经济回暖的现象已经可以在广州和深圳看得到。2014年,天津与广州不断缩小的GDP差距在2015年又进一步拉开。虽然是较小幅度的拉开,但可以看出广州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平稳的。
这些经济成果的取得主要是得益于广州市从自身需求出发抓住创新驱动。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广州市服务业的比重相当高,占比达到67%左右,在广东省内是最高的。从全国范围来看,也超过了上海,仅次于北京。服务业支撑广州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经济散发活力。
与此同时,广州市作为全国范围内的物流集散地、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及港口航运中心,发挥的作用是很多沿海城市难以企及的。虽然说每一个层面都没有达到极致,但是叠加起来的效果十分明显,使得广州的综合实力十分突出。对于市场经济的观念和规则,广州已经根深蒂固,市场化程度非常高。此外,广州创业创新的氛围也非常浓厚。
广州今后的发展同样也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面发力,尤其是制度创新方面。在“三去一降一补”方面,广州在“三去”方面的压力不是很大。因为广州整个结构调整比较早,可以说是壮士断腕地把钢铁和水泥等产业外迁,没有大钢铁、大石化企业,小钢铁企业像广钢也关闭了,只保留了汽车。但是广州在补短板,特别是补制度交易成本的短板方面是需要着力改革的。政府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创造更加宽松的、开放的、国家化、法制化和市场化的营商环境。虽然说广州的市场化氛围已经很好,但是政府在制度执行和服务方面还不如深圳,有机构重叠、办事步骤繁琐等问题需要解决。
时代周报:深圳2015年GDP达1.75万亿元,增长8.9%。并预计2016年深圳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8.5%。近年来,深圳市超快的发展速度已经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如今双创之风正在席卷整个深圳,在双创之风下,深圳原有的传统行业何去何从?近年来,深圳的产业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陈鸿宇:就像我之前所说的,在珠三角的核心地带,退二进三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深圳的服务业比重也已经超过了制造业,但比例没有广州那么高。深圳还是保有了相当比重的制造业,像华为、中兴、腾讯这样的企业,而这些企业都是深圳在走创新道路上不可或缺的。
凡是创新必须落实到产业上来,技术成果以及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上都必须产业化、硬件化。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所有的创业和创新都是围绕自身发展而来的,都围绕着具体产业,而不是空的。相较于广州,深圳可能没有那么多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深圳十分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
如果把中兴、华为、腾讯拿掉,可能深圳的创新实力会大打折扣。一方面,这些大企业自身在带头创新;另一方面,它们也引导着很多为其提供周边配套设施的小企业进行技术革新。这就形成了一种区域生态体系,为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了动力。因为它们只要做得好,都可以卖给这些大公司,不用为它们的生存发愁。
时代周报:深圳无疑是这一年里广东经济的最大亮点。那么深圳所走的高科技模式,对广东其他城市发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陈鸿宇:深圳主要可供借鉴的地方就是深圳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再造新的发展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但是深圳的模式也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复制的,深圳的创新都是围绕其自身产业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如果搬到其他地方,同样可以创新,但是模式不同。
比如说,在广州的话,制度创新就要与其数量巨大的服务业结合起来,将供给侧与服务业的需求相结合。它可能走一条制造业服务化的道路。像中兴、华为、腾讯等,我们使用它们的产品已经不单单是围绕硬件层面的,而更多地是依托其硬件而产生的服务。
时代周报:除了广州与深圳两座明星城市,珠三角还有一座深藏不露的GDP大市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为什么基本没传出工厂倒闭的消息?
陈鸿宇:相较于东莞而言,佛山在转型升级方面走得比较早。这几年,佛山一方面大力发展机器代人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则逐渐由轻工业走向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顶端。但其实,佛山在制造业方面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只是相较于珠江东岸以出口加工型企业为主的结构,佛山市的产品主要以内销为主。但佛山市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受到的冲击也与东莞的企业一样。
佛山的制造产业基础厚实、稳定,门类齐全,还拥有较多知名品牌,这都是不能丢弃的优势。此外,佛山立足于制造业原有产业基础,努力提高其技术层次及竞争力,既盘活了存量,又优化了增量,可以说为广东制造业升级走出了另外一种模式。
粤东西北:“三大抓手”作用显现
时代周报:广东“十三五”要重点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在过去的2015年,这些地区的发展情况如何?去年和今年有哪些举动推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陈鸿宇:2013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促进粤东西北发展的战略,并将其作为广东省的两个核心发展战略之一。胡春华书记提出了“三大抓手”的工作指导意见,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园区的建设和主城区的建设这三个方面都提出了十分具体的发展举措。
而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三大抓手”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虽然在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速略落后于珠三角地区,但整个“十二五”期间,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速度是快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已经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引擎。如今,省委提出的目标是要缩小差距,这跟遏制差距扩大的势头相比,要求还是更高一些的。所以“十三五”期间,粤东西北地区在经济总量、经济增速、经济发展质量方面都要上一个新的台阶。
另一方面,省委省政府接下来也可能在资源配置方面会进一步向粤东西北地区倾斜。在改革创新方面也会给粤东西北地区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保障底线民生、城镇化建设方面都会给粤东西北地区更多的指导,包括具体的资金、项目的支持。另外,在精准扶贫方面,也会更加重视。
时代周报:例如广东省为汕头建设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投入了很多,级别很高,但高等院校的建设、影响实际经济发展的周期会比较长,可能“十三五”期间都无法完成。从过去一年来看,这些地区分别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
陈鸿宇:对于粤东西北地区而言,交通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要素,建立起高效的交通网络布局是首要任务。只有形成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才能真正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的交通优势,对于吸引投资、人才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粤东西北地区在创新驱动方面也显得动力不足。粤东西北地区在R&D(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比重明显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西北地区的GDP占全省GDP总量的比重已达到21%,但在R&D经费投入方面这一比重仅为6%,这是明显不成比例的。
同时,人才培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像汕头刚刚成立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不仅可以为当地培养人才,同时也可以依靠以色列理工学院的资源来设立高新产业园区等来带动整个粤东地区的发展。汕头可以这样做,在粤西、粤北,许多有能力的地方政府都可以这样做。虽然真正奏效所需的时间周期较长,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很多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