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与其他国家分享环境治理经验
发布时间:2018-09-18 浏览次数:3096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应与其他国家分享环境治理经验
——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基思�艾弗森
改革开放40周年——国外看中国科技⑩
实习生 郭子朔
国际地球科学高端论坛最近在北京顺利召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主任基思�艾弗森教授发表了以“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为题的演讲。会议休息间隙,科技日报就中国的大气污染及相关治理这一话题,对艾弗森教授进行了专访。
有效引导民众,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
空气污染作为非常普遍的环境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北京,也困扰着世界许多城市和地区,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关于北京的空气污染,艾弗森教授认为,与燃烧煤炭和较大车流量有很大的关系。听闻中国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电动汽车,他表示,需要注意供电动汽车所用电能的生产方法,“如何生产足够的电能?如果要通过燃烧煤炭来供电,则不会解决任何问题,而只是把普通汽车的排气管换成了燃煤厂的烟囱罢了”,因此,需要抓住问题核心,集中分析并重点解决。
他还指出,实际上,环境问题会产生可见的影响,也会产生很多不可见的影响。如塑料袋影响城市美化,会挂在树上、飘在街道上,几乎随处可见;塑料袋也会污染环境,同时产生很多不可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持续性存在的。对此,新西兰总理最近宣布,以后新西兰将禁止使用塑料袋,这是针对性地治理可见污染影响的一个例子。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方面,中国政府也应提出及时的治理措施,有效引导民众,减少中国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
改善太阳能应用,与他国分享经验
中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在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方面,政府致力于研发太阳能板等技术增加供能效率。艾弗森教授说:“中国正在努力大规模推进太阳能的应用,在一些特殊地区做了大量研究实验,来实现太阳能资源的低价应用,毫无疑问中国已经走在该领域的技术前沿了。”然而,他希望除了价格,还应同时考虑其可循环性能,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问题。
艾弗森教授还建议,中国应与其他国家分享自己的发展之道,为他们提供解决类似环境问题的经验。这些国家可以学到针对性的经济发展策略、工业发展计划,并且了解如何在不减少环境资金、不影响各种社会服务的前提下,有效治理环境问题。
针对特殊性问题,新老技术结合使用
当谈到中国治理空气污染问题过程中的最大挑战时,艾弗森教授说,不应总是想着如何运用“新”技术,而应针对北京所面临的具有特殊性的问题,提出有效的针对性措施,结合新老技术进行有效治理。对此,他提到自己20年前在北京的经历。
“我第一次来北京是1984年,那时候大多数北京人都借助自行车出行。城市里几乎没有一辆汽车。在那个年代,天气非常热,但是每个人都骑自行车。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停放自行车,并转换地铁等其他交通工具,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技术运用。不要总是想着要如何去运用‘新’技术,有很多过去的技术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在的问题。现在北京的街道上有很多公司的共享单车,比如摩拜。”但艾弗森教授也指出,这些自行车质量较差。如果想通过技术手段去改善车流量大的问题,还需要建立并完善自行车相关的基础设施,比如自行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停放点。共享单车应该非常便捷和便宜地供人们使用。
艾弗森教授认为,高质量、高效率的自行车共享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利于有效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和交通状况,使这座城市实现“返璞归真”。他提倡人们积极适应发展,勇敢应对变化。
他说:“1984年的北京没有汽车,也没有环形公路;但现在北京有7条环路,几百万辆汽车。这20年的变化非常大。所以,如果北京能花费20年从一个无车无环路的城市,发展为如今的模样,那么也可能再用20年改变为‘自行车年代’。或许会结合新老技术,或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人们不应该惧怕改变,尤其是对于北京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