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不断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2-08-24 浏览次数:491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介绍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情况。
山东是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思路要求,不断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着力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全省户籍、常住人口“双过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万亿大关,11个市入围全国百强,济南、青岛首位度提升4.4个百分点,突破菏泽鲁西崛起、振兴沂蒙革命老区成效显著,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实力不断壮大、战略位势显著增强。
一、坚持树牢“一盘棋”理念和“一体化”意识,强化中心引领、圈层支撑、融合互动,“一群两心三圈”区域经济布局加快构建
结合山东实际,深入谋划建立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经济圈、经济圈支撑城市群的空间动力机制,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形成双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打造国家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一群,即高质量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涵盖全省16市,是国家“十四五”重点培育的城市群之一。
两心,即持续提升济南、青岛两个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青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围绕两个中心城市,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规划建设济南、青岛都市圈。
三圈,即纵深推进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省会经济圈以济南为中心,辐射带动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6市,放大科创优势,打造全国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际医养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胶东经济圈以青岛为中心,辐射带动烟台、威海、潍坊、日照4市,突出海洋特色,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创新中心、对外开放枢纽和黄河流域开放门户。鲁南经济圈包括临沂、枣庄、济宁、菏泽4市,聚焦转型提质,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
二、坚持以黄河战略为引领,深入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不断塑强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贯彻“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坚定不移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划定沿黄9市陆域生态红线。2019年以来,黄河干流水质稳定在二类,沿黄9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比例同比分别改善8.3个百分点、5.3个百分点。
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坚定不移把黄河安澜、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累计完成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防洪治理、242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累计投资371亿元,建成外迁社区、村台社区55个,圆了60万滩区群众的“安居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定涵盖174个行业类别的1045个用水定额,万元GDP用水量较2019年下降4.44%。
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坚定不移落实三个坚决,动能转换强势突破。落后动能加速淘汰,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12%,万元GDP能耗下降18.4%。传统动能提档升级,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6.7万个,一批重大工程支撑强劲。新动能不断壮大,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全省“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2021年的3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6.8%。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成效突出。坚定不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组织实施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设鲁国故城、大汶口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快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创作推出《黄河入海》大型交响音乐会。
三、坚持以经济圈一体化为基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
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加快提升。实施“强省会”战略,济南莱芜完成区划调整,印发实施《关于支持济南加快省会城市建设的意见》,省级层面支持济南200个事项全面落地。成功获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增强青岛引领力,推出12条政策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2021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4368.5亿元,跻身国家级新区前列。上合示范区“四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建设自贸区济南、青岛片区和济青国际招商产业园,济南、青岛入选中欧区域合作案例城市。2021年,济南、青岛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568.7亿元,占全省30.8%,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9.5%。
经济圈重点领域一体发展加快突破。设施联通方面,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沿海港口整体联动效应凸显,鲁南高铁、济泰高速等建成通车,“济南、青岛两核辐射,临济枣菏一带相连”的经济圈一体化交通网雏形初显。产业协同方面,聚力提升9大产业领域43条产业链,培育143个“雁阵形”产业集群和217家领军企业,总规模分别达7.2万亿元、2.6万亿元。公共服务方面,率先在全国实现全省医保卡一卡通,日均异地刷卡支付近550万元。实现经济圈政务服务、社保、公积金、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结算等业务同城化办理。打造山水圣人、仙境海岸、红色文化旅游路线,推行景区门票同城化。生态共治方面,建立生态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环境监管执法“三统一”制度,联合开展生态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边界执法,率先在全国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
区域发展战略支点加快打造。印发实施省级新区发展规划,出台28条高含金量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新区管理机构,烟台黄渤海新区、临沂沂河新区、德州天衢新区、菏泽鲁西新区破题起势。上半年,4个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8.1亿元,增长4.0%,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高于全省6.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3%,高于全省11.8个百分点,经济指标增速普遍快于全省平均水平。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加速推动,160多个事项实现跨市通办,开工重点项目36个,完成投资330亿元。
区域发展短板加快补齐。出台沂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施方案,推进275个重大项目建设,2021年发放专项支持贷款150亿元。持续推进突破菏泽鲁西崛起,120项专项政策全部落地,结对帮扶菏泽9个区、县。菏泽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3976.7亿元,较2018年提升5个位次,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6.3%,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全省第一。淄博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成效突出,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省际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出台20条措施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德州累计引进京津冀项目591个,转化科技成果1300余项,引进科技人才2300余名。扎实推进与沪苏浙粤合作,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00余个。淮河生态经济带35项省际重点合作事项全部落地。
四、坚持以人为核心,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印发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新型城镇化规划、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包。2021年底,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94%,城镇人口规模居全国第2位,全省形成2个特大城市、10个大城市、9个中等城市、73个小城市(县城)、1072个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济青局部片区纳入国家首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同步开展15个省级试验片区创建,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482个、产值3780亿元。信贷支持县城补短板强弱项,662个项目入库管理,501个项目共计2000亿元融资签约。建立特色小镇清单,93个小镇纳入清单管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
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全省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377公里,累计建成综合管廊849公里、海绵城市1901平方公里、城市绿道5379公里,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90%,所有县(市、区)全部启动垃圾分类,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16个设区市、76个县(市、区)纳入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青岛、日照、聊城、德州建成“城市大脑”,94个市、县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全省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实现动态清零,远程医学中心省内联网实现县级以上医院全覆盖;全省养老机构达到2380处、床位40.3万张;全省文化馆数量达到158个,其中国家一级馆133个,居全国首位。
县域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出台扩权强县改革、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50个重点事权综合改革试点县在项目投资、自然资源开发等5个领域,与14个省有关部门实现直通。持续增加财政困难地区转移支付,2021年下达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资金283.6亿元。发挥县域经济差异化评价指挥棒作用,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2021年,生产总值过千亿的县(市、区)达16个,过500亿的县(市、区)达49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百亿的县(市、区)达12个,过50亿的县(市、区)达33个。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