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发布 广东省夺冠
发布时间:2016-02-26 浏览次数:3657
【 新闻来源:网易财经 】
广东省夺得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行第一名,其次是江苏、北京和上海。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上升的有8个省份,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重庆和内蒙古。排位下降的有8个省份,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河南和江西。
2月25日上午,2016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5)》联合发布暨“十三五”时期区域竞争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对中国各省份的竞争力等情况做出了说明。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李建平教授对2016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的情况进行了具体介绍。
以下为会议实录:
李建平: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第一部分,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现状分析。
首先是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综合评价。2014年,处在综合竞争力上游区的第一到第十位分别是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福建、辽宁、湖北,处在中游区的第11到20位分别是四川、河南、安徽、湖南、河北、重庆、陕西、内蒙、江西、海南,处在下游区的21-31位分别是吉林、黑龙江、广西、山西、新疆、贵州、宁夏、云南、甘肃、青海、西藏。这个表格的右侧是2013年的排名,大家可以做一些比较。
李建平:
2014年和2013年相比,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上升的有8个省份,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重庆和内蒙古,福建、湖北、四川、广西、新疆和宁夏均上升了1位,15个省份排位没有变化。排位下降的有8个省份,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河南和江西,牌位下降了2位,辽宁、陕西、海南、山西、云南、贵州都下降了1位。
在评价期内,个别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的升降出现了跨区段变化,其中湖北由中游去跨入上游去,前进了一位。河南由跌入中游区,下降了2位。
从2013-2014年得分的升降来看,全国15个省份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北京,增加了1.62分,其次是西藏、内蒙古和重庆,都增加了1分以上,共有16个省份都下降。从全国平均分值来看,2014年为39.4分,与2013年相比有微小的下降,减少的分值为0.1分。
再看全国四大区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东部地区2014年得分是48.8分,降了0.3分。中部地区是37.8分,持平。西部地区是33分,比2013年提高了0.3分,东北地区36.6分,跟2013年相比下降了0.9分。
李建平:
全国四大区域平均分值各有变化,其中西部分值上升最多,增加了0.25分,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得分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0.33和0.96分,中部地区得分不变。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出现西快与东慢的态势。区域差距出现的相对差距仍有缩小,绝对差距增速放缓的状况。说明四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的协调性还有待提高。
在看全国四大区域内部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东部地区来看,东部地区12个省市2014年从第一到第十名的排名分别是,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福建、河北、海南。我们也分别跟2013年做了对比。
从对比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东部10个省份里只有河北和海南处于中游区,其他8个省份都处在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上游区,并且排位比较稳定,基本上排位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东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李建平:
此外,在东部地区10个省份内部,竞争优势仍然不平衡,最无明显是海南与其他省份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同样排为上游区的省份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江苏以外,广东、上海、北京和浙江得分都在50分以上,福建得分相对较低。
李建平:
此外,在东部地区10个省份内部,竞争优势仍然不平衡,最无明显是海南与其他省份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同样排为上游区的省份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江苏以外,广东、上海、北京和浙江得分都在50分以上,福建得分相对较低。
李建平:
再看中部地区,中部地区6个省份里面,从第1名到第6名依次是河北、河南、安徽、湖南、江西、山西,我们跟2013年也做了一个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中部地区6个省份中,山西处在下游区,其他5个省份都处在中游区。从与其他区域比较来看,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得分差距较大,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得分差距较小。
李建平:
从地区内部的排位变化来看,中部地区省会之间的竞争力相对变化不明显。此外中部地区内部6个省份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湖北、河南、湖南和安徽都处在中游区的前列,江西处于中游区的靠后位置,山西则处在下游区。
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从第1名到第12名依次是四川、重庆、陕西、内蒙古、广西、新疆、贵州、宁夏、云南、甘肃、青海、西藏,他们在全国的位置我们也排出来了,这里面排位有升有降,我们再做进一步分析。
李建平:
从地区内部的排位变化来看,中部地区省会之间的竞争力相对变化不明显。此外中部地区内部6个省份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湖北、河南、湖南和安徽都处在中游区的前列,江西处于中游区的靠后位置,山西则处在下游区。
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从第1名到第12名依次是四川、重庆、陕西、内蒙古、广西、新疆、贵州、宁夏、云南、甘肃、青海、西藏,他们在全国的位置我们也排出来了,这里面排位有升有降,我们再做进一步分析。
李建平:
西部地区12个省份里有4个处于中游区,其他8个省份处在下游区,在全国仍处于弱势地位,西部地区评分得分只有东部地区的68%,表明其竞争力与上游区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但与众不地区相比,很多省份得分差距较小,其竞争力劣势不太明显。西部地区各省份内部之间的差距也很明显,使得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稳定。除了少数省份排位有所调整以外,没有太大的变化。
李建平:
我们再看东北地区。东北地区3个省,2014年的排名依次是辽宁、吉林、黑龙江,全国的排位除了辽宁下降了1位以外,其他跟2013年持平。
东北地区3个省份的竞争态势基本保持不变,除了吉林下降1位以外,辽宁和黑龙江排位保持不变,但黑龙江排位与辽宁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第二部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表现和特点
从历年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变化来看,整体上过剩于综合竞争力的牌位相对比较稳定,在某一区段内变化较小,只是在局部有所调整,发达省份排位相对比较固定,大多处于上游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处于下游区,劣势地位还难以改变。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综合得分比较分上,呈现非正态分布特征,不同地区之间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分布很不均衡,虽然部分省份得分比较集中,但也有很多省份得分差距较为明显,总体上呈现偏态分布特征。根据综合得分分布统计,全国有一半省份的得分集中在30-40分之间。
李建平:
总体来讲,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变化呈现以下四个特点:1.“软动力”趋强。从从审阅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趋势来看,政府作用竞争力,统筹协调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等指标普遍提升较快,成为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通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和提高服务意识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硬动力”软件。产业经济竞争力、宏观经济竞争力、财政金融竞争力等指标在大部分省份当中低于平均水平,且产业经济竞争力和宏观经济竞争力波动幅度较大。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和产业经济竞争力变化趋势高度拟合,具有较强的阵县线性关系,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省份,比如北京、上海、等地的产业经济竞争力不是特别靠前,但经济综合竞争力妨碍名列前茅,是因为其他二级指标得分比较高的缘故。可以说,产业经济竞争力是影响和推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要素。3.内生动力偏弱。大部分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提升较慢,除广东和江苏以外,普遍低于平均水平。知识经济竞争力反映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能力及其在全国的竞争地位。因为科技创新是省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教育发展为省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所以知识经济是提高省域经济发展速度、优化省域经济结构、提高省域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对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发挥重要的作用。4.外省动趋好。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等指标普遍提升较快,基本处于平均线上。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上升趋势比较明显,成为拉动省域综合竞争力提升最持续稳定的强劲动力。
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人才,正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人才在经济外升动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使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性增强,可持续发展发展水平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动力趋好。
李建平:
第三部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专题分析
今年蓝皮书专门开辟了“十三五”趋势分析和政策展望这个专题,着力对“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格局与态势进行深度分析。从国际层面来讲,“十三五”时期国际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下行压力加大,改革创新任务艰巨,国际经济竞争的不平衡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首先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整体呈现整体增长态势,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呈现明显分化态势,国际贸易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国际格局出现微妙变化,贸易全球化受到了冲击,国际经济竞争格局利益分化,国际竞争手段全方位变化。
其次,在当前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新技术的突破带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新技术的引入是主要经济体面临风险与经济。
最后,国际经济格局利益分化,国际竞争手段全方位变化,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专项新兴产业、制造业升级和金融创新。
李建平: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应当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技术创新,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变革之中。1.在WTO框架以外积极拓展全球合作范围和领域。中国倡导成立金专银行和亚投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瑞士、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国签订自贸协定,积极参与G20等国际组织的举措,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在全球价值量分工条件下,针对当前中国在贸易中存在的弱势和短板,应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实现贸易效益的增加。
3.在全球化进入第三阶段,创新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应全面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诸如新兴领域的国际竞争。
再看国家层面,“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领域与战略突破。“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提升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需要关注的关键领域为:
李建平: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度、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面,逐步形成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是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方面,推进制度创新,才能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不断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拓展经济发展新的空间。
我们再看区域层面,“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竞争与合作新格局分析。“十三五”时期,各区域将不断突破发展惯性,深入推进协调发展,逐步构建更加合理、更趋完善的中国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从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总体格局来看,四大板块加三个支撑带的区域发展新组合,为“十三五”时期推动形成全面开放、区域协同、产业联动、陆海统筹等新格局奠定了空间基础。
李建平:
从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新特点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现区域发展格局的新均衡。第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在更高层次上持续深入推进。第二,从强调区域竞争向重视区域合作、区域协同转变的趋势更明显。第三,城市群将成为区域竞争与合作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第四,实施精准扶贫的新战略,将成为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内容。第五,区域竞争与合作将融入到更为开放的国际环境之中。
再看看产业层面。“十三五”时期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领域与方向分析。
第一,“十二五”以来我国产业竞争力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第二,制造业发展迅速,规模优势显著。第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
李建平:
第二,“十三五”期间,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着全球产业发展的大变革,在为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我国产业的平稳发展带来了挑战。
第三,“十三五”期间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应该主要从以下领域着手,坚持科技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新兴产业线中高端迈进,坚持新需求、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引导环境产业发展,坚持产能合作,助推农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坚持跨越发展引入全球产业价值链重组。
再看企业层面,“十三五”时期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新动力与新模式分析。我国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但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做大做强企业战略成效显著,但市场导向不足,导致盲目扩张和产品结构性失衡,创新投入与活跃度持续高涨,但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创新效果不佳,企业治理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但产品品质育创新度限制品牌国际知名度。
李建平:
“十三五”时期我国企业应注入发展的新动力,打造新模式和新业态。第一,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从低端转向中高端,产业高端化指引企业转型的新路径。第二,生态环境要求企业“去污染”,发展低碳化,重构企业发展新模式。第三,人口城镇化开启企业投资新领域。第四,互联网 铸就企业经营新业态。第五,经营全球化助推企业开拓,拓展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