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税收报告:万亿收入背后的转型路径
发布时间:2016-03-23    浏览次数:6290

【 新闻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税收这张经济晴雨表,在地方结构转型加速阶段显得更为精准。

2015年,上海市税务部门组织收入完成税收11230.4亿元,同比增长22%,首度突破万亿元大关。剔除证券交易印花税后仍高达9886.1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1.3%

经济增速在下行,税收收入却保持高速上行,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结果。要知道,2012年以来,上海率先在全国试点营改增,4年间已经总体减税达千亿元。如今,上海GDP总额约为2.4万亿元,税收仍高达1.12万亿元,接近GDP的一半。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海的万亿税收构成中,第三产业税收收入6665.6亿元,占67.4%;第二产业税收收入3218.4亿元,占32.6%,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已是第二产业的2倍多。

根据统计部门的数据,2015年上海第二产业增加值7940.6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914.52亿元,后者也恰好是前者的2倍多。

2010年以来上海二产和三产结构的趋势来看,这样的差距是逐渐扩大的。21世纪宏观研究院经过测算,2010年,上海二产增加值7139.96亿元,三产为9618.31亿元,两者相差2478 亿元;到了2011年,这个差距是3135亿元;2012年为4148亿元;2013年为5417亿元;2014年为7107亿元;2015年为8973亿元。

在官方公布的纳税百强企业名单中,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762.03亿元的纳税额,在工业企业中位列第一;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则凭借137.1亿元的纳税额继续高居第三产业榜首。

47家金融企业强势“霸榜”

2015年,上海市第三产业纳税百强企业共缴纳税款1572.5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金融业企业强势“霸榜”,达到47席,较201442席增加5席。

其中,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以137亿元和133亿元的纳税额排名前两位。

上述百强榜内47家金融企业共缴纳税款956.4亿元,占第三产业纳税百强企业税收合计数的60.8%

2015年疯狂的牛市中,股民对市场交易贡献巨大。数据显示,在第三产业纳税百强名单中,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以41.26亿元、37.28亿元的纳税款分别位列第五和第六。

此外,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位列第八和第十一,纳税款达到30.72亿元、28.41亿元。

上榜的金融企业呈现 “三个增多”特点:一是进入排名前10位的金融企业增多,由去年的5席增加到7席;二是金融要素市场企业增多,由去年的3席增加到今年的5席,其中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次入榜;三是银行业全国性业务总部增多,有7家全国性业务总部上榜,比去年增加2席。

金融业对税收贡献的强势,同样反映在整个经济中,虽然官方未公布整个2015年金融业对上海经济贡献的确切数字,但仅上半年,上海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首次超过了一半。

虽然股市的贡献存在周期性因素,不可持续。但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金融机构总部抢滩布局,以及其他金融要素市场企业的增多,长远来看,金融业在上海税收和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强势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房地产税收下滑

BAT进入百强

房地产企业税收下降明显,2015年三产纳税百强中的房地产企业由上年的11席减至7席,且排位下降。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这直接说明了上海房企的利润下滑,但并不能说明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状况,也不能据此判断上海经济完全摆脱了地产依赖。

原因在于,地价攀升导致房企成本的上升,以及上海房地产市场进入到存量时代,即二手房成交量大于新房。

楼市交易方面,2015年上海新建房屋销售面积2431.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6%;存量房交易量3341.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4.4%

从投资增速长期变化看,最近15年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大起大落。2004年投资增速升至30.4%的高位后,在中央房地产政策趋紧的干预下,一路下跌至20062.3%的谷底。2008年又反弹回升,到2010年攀升至35.3%的历史最高值。在2011年“国八条”等严控政策影响下,上海房地产投资增速急剧下跌,2015年投资增速创近6年新低。

尽管如此,2015年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仍超过一半,达到54.6%

2016年开年以来,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暴涨”,房企库存去化速度加快,若此态势得以延续,料将对2016年房地产税收有所增益。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BAT企业开始进入三产纳税百强名列中。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在榜单中的席位从去年的4席增至6席,百度、腾讯上榜。其中百度(中国)有限公司以11.55亿元的纳税额排名41位,腾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排名96位。

工业总体低迷

宝钢纳税不及苹果

三产亮眼之下,工业的低迷成为上海需要面对的问题。

宏观数字上来看,2015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0.8%,六个重点工业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0.2%。其中,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增长7.1%,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2.0%,成套设备制造业增长0.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下降1.8%,汽车制造业下降2.3%,精品钢材制造业下降7.6%

反映在税收上,共有4家工业企业2015年纳税超百亿元。排名第一的是上海烟草,以762亿元的总额占据了工业纳税百强的一半,其次为大众汽车,受成品油消费税政策增收因素影响,上海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2户企业税收规模均超百亿元。

但钢铁行业则没有这么幸运。在工业纳税百强中,宝钢集团排名第85位,纳税额仅2.23亿元。这个数字,是苹果公司的1/29,交通银行的1/64

这也反映出,三产纳税百强的门槛远高于工业。前者的门槛为5.63亿元,而后者仅为2.05亿元。

但是在二产内部,也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主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始频繁上榜,开始跻身工业纳税百强中。

以上海罗氏制药公司、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公司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制造企业,还有上海电气电站设备公司、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上海索广映像公司5户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上榜。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很多大都市重提制造业作用,以避免产业空心化。近几年上海持续调整产业结构,提出“四个中心”,集中发展服务业。但如今,服务业雄踞一方之后,上海又出现了制造业比重过低的现象。上海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的载体是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因此要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比例。

在上海“十三五”规划中,强化了制造业的地位。提出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的目标,这是上海近些年来第一次对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提出明确要求。

这也说明,领先于其他地区的上海经济转型之路,已经走到了下一阶段。